10多年前的武漢,在福利房逐漸消失之時,趕上“買房”大軍的,不少是剛在武漢工作的年輕人,因為單位不再進行福利分房,他們不得不選擇了自己買房成家。用不少人的話說,也算是“因禍得福”。
在洪山一家科研單位工作的流量計,就是這樣的情況。
2002年,她剛剛從武漢一家高校畢業(yè)。由于面臨結(jié)婚,她與丈夫在獲知單位不可能提供福利房之后,開始琢磨著買房。
當時這一波的房地產(chǎn)開發(fā)剛剛興起,他們可選擇的并不太多,在他們單位周邊幾公里,只有當代曙光嘉園、江南家園、東林外廬等四五個樓盤。
“當時的房價在每平方米1500元左右。”李芬回憶,經(jīng)過一番考察,他們看中了其中的一個樓盤,雖然當時看來配套還不算完善,不過因為離單位近,他們還是買下了一套面積130多平方米的房子,房價總共為20多萬元。“說實話,當時孔板流量計也是剛需。”李芬說,當時,他們自己籌措了幾萬元現(xiàn)金,另外15萬元都是申請的商業(yè)貸款。而據(jù)武漢一家銀行的工作人員介紹,當年發(fā)放貸款的優(yōu)先對象,正是跟李芬一樣在科研院所、高校和國有企業(yè)的職工。
到了2006年,李芬家就存足了貸款的余額,并于當年還清了貸款。
之后,她嘗試過進行其他投資,但在投入基金虧損之后,她還是選擇了電磁流量計再次投資房產(chǎn)。2010年,她在光谷購買了第二套房子,屬于小戶型,并很快租了出去,每年能收租金1.3萬多元。
而類似李芬這樣的案例,并非少數(shù)。在漢口上班的汪先生,2002年在徐東附近購買了首套房,貸款了20多萬元,也于去年還清了全部貸款。他介紹,他身邊好幾個人都是這樣,有的甚至幾年就還清了房貸。“當時貸款都不多,大多是十幾萬元,提前還清壓力不大。”李芬說,她幾個朋友也都買了二套房,不少人還是大戶型,因此,她感覺自己有點虧。“2002年前后貸款的,估計有超過六七成的人已經(jīng)還清貸款。”昨日,記者咨詢武漢幾家最早推出按揭貸款業(yè)務(wù)的銀行,對方都這樣表示。幾家銀行工作人員還稱,之中又有六七成在貸款五六年后就提前還貸了。 |